②我要去的大学,大学里曾经培养出哪些杰出校友,大学的理念、专业水平、学校文化、生源水平是否和我的三观契合,有哪些好的合作平台——
③我想学的专业,未来的事业通道是指向哪些领域,具体岗位都有哪些,在目前来说有哪些领军人物或职业偶像,他们的职场道路、学科背景是什么样子的——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很多人有个误区,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,可以少走很多“弯路”,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,就会“耽误”一生,更有把一些专业描述成“天坑”的...
实际上,横在大家面前的,依然是信息壁垒——当我们没有拓展渠道去真正认识这个专业、这个领域、这个行业、这所高校时,我们对它的认知是相对狭隘和偏颇的
而且在自媒体时代,一些主观因素比较重的信息又会给人一些误导——比如前阵子比较火的张雪峰和新闻学教授的争论,比如某些负面新闻会让我们产生地域偏见,比如人工智能大火的时代,会有人说**专业即将被取代...
任何信息都不能以偏概全,在做决策之前,我们需要尽全力,增加调研的数据和样本,即便如此,呈现的结果可能依然是片面的、主观的、但多多少少,会比从网上看到的一句话、道听途说的一种说法、某个人的一个观点,更能支撑你做出选择
这就像“小马过河”的故事,做重要的选择,就需要知己知彼,亲自过河
规划与愿景,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"如何持续"的思维
再来看一组考研人数:2020年达到341万人,2021年达到377万人,2022年达到457万人,录取人数100万左右
2023年考公人数:260万人。录取人数17655人
前阵子三联生活周刊的一篇文章《为什么说,追求“轻松稳定”已经成为年轻人的精神鸦片》里提到,5月份,国家统计局发布16-24岁青年失业率20.8%
选择专业,只是一个开始
考研考公上岸,也只是一个开始
任何选择,都只是开始
我们太习惯了“如何开始”,却很少获得“如何继续”的人生经验
未来漫长的人生里,我们需要一个规划,起初可以潦草一点,但是要有
我们当然也需要人生愿景,起初可以模糊一点,但是要有
规划和愿景,或许会随着时间发生改变甚至是重塑,重要的是,在规划和愿景的一次次的形成、拆解、构建、描绘中,我们逐渐加深了对自我的认识
最后,过去的所有数据、他人的经验,即使有非常强大的数据做支撑,那都属于过去、属于他人
城市、学校、专业,都是外部世界给予一个人的资源,能不能用好这些资源,成事在个人
未来仍有诸多不确定,做出选择只是开始,重要的是,这世上本就没有“一劳永逸”的选择,选择过后,要行动,而且是持续不断的行动
就像在《极限挑战》里“人生起跑线”那一集里,所有的学生站在同一个起跑线,根据不同的问题,大家的起点逐渐拉开差距,嘉宾黄渤告诉孩子们,每个人目前所处的位置,跟自己的努力是没关系的,是家庭环境以及个人学识所带来的,但不意味着在最后面的同学不能超越
一声发令枪,孩子们奋起奔跑,那画面在脑海中迟迟挥之不去——“没抵达人生终点,谁都可以去争冠军”
如果可以,暂时放下书本,尽可能的,去真实的世界里体验吧,真实的大学、职场、真实的社会,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
得到、失去,排名、落榜这些都是暂时的结果、状态
重要的是,任何时候,都有选择
起跑线或许有差异,选择或许有不同,但你的付出是最实在、最有效的行动,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行,而它早就在高考之前,就悄然开始了
-所有的故事,都是未完待续-
本文作者:鲸鱼